笔趣阁 > 奇幻小说 > 刺客纪魂 > 第一百七十七章:燕王之举开创盛世

  燕王的举措,比想象的来得更快,也更加直接。

  在政治层面,燕王自登基为帝后,不仅恢复了当时燕王“清君侧”一战中,投靠到他这一边的诸位藩王的爵位,如谷王、齐王、周王、辽王等被赏赐了丰厚的财物,对待藩王的手段看似与皇太孙的削藩之举截然相反。

  然而燕王本身就是以藩王的身份推翻皇太孙登基为帝,对于藩王的势力过于强盛,会对皇权造成何等威胁,他是再清楚不过,也十分忌惮会有一天会有藩王效仿他的举措,让他成为第二个“皇太孙”。

  因此他一面虚情假意地对诸位藩王进行封赏,另一面却又尽遣手底下的杀手、斥候,严密地监视着诸位藩王的一举一动,同时等到他坐稳皇位之后,便着手开始进一步削藩,甚至手段比起皇太孙而言,还要更加的雷厉风行。

  燕王一来将驻守在边疆要地的藩王迁回内地,在朝廷眼皮子底下严密监控;二来大肆削减藩王手底下的护卫军,使得诸位藩王手中兵力锐减,难以对朝廷形成威胁;三来继续皇太孙收集藩王罪证的举措,不断将有罪的藩王贬为庶人,流放边疆。

  如此一来,藩王们的势力开始逐渐衰败,成为案板上的鱼肉,在难以掀起什么风浪。

  消弭了藩王的内忧,燕王又开始着眼于北部元邦王朝的外患。

  燕王还身为藩王之时,便按明皇的御令,就藩北平,严防元邦大军的侵袭,是以燕王深知寇达等人仍对中原贼心不死,无时无刻不想着重新入主中原,甚至在燕王与皇太孙一战的那四年时间里,也曾屡屡冒犯中原边疆。

  燕王本就是由掌握军权,进而夺得皇权,因此他深知军兵的重要性,尤其是燕王手底下的军兵,那更是皇权的重要支柱。

  而明皇当初能够推翻元邦王朝,成立起一个新的王朝,很大程度上便是依靠着威力强大的火铳和阵列严明的火枪兵,因此在保持麾下步兵、骑兵不减的同时,燕王还在军中新设了神机营,一支被火铳所武装起来的部队。

  燕王沿用了焦玉曾在南蛮对付南蛮象兵时,对火铳的改造方法,将火铳制成神火枪和神火炮两种火铳,两种火铳彼此掩护、交相射击,所到之处寸草不生、片甲不留,打得北疆元邦大军抱头鼠窜、不敢直面火铳之威,中原因而固若金汤、成为铁板一块。

  马羽甚至还曾听到过小道消息,说是寇达就曾在率领大军冒犯边疆,而被神机营打退之后,站在上都城墙眺望中原广袤大地,连声哀叹:“有此神兵利器,元邦恐再无重回中原之日!”

  这则小道消息不知是真是假,但马羽听闻之时却依旧觉得内心颇为痛快,难得地给高岗山上的弟兄们放了一天假,兄弟们畅饮达旦、欢笑声几乎传出十里地,何其快哉!

  焦玉更是内心颇为自豪,他改良火绳枪之时,岂不就是希望能够看到这一天?因此当得知这个消息时,他特意回了一趟高岗城的破道观,祭奠早已仙逝的师父止止道人,心中喃喃:“老师!徒儿没给你丢脸!”

  解决了内忧外患,接下来最重要的,便是解决中原民生的问题。

  燕王打着“清君侧”的旗号与朝廷大战四载,战火几乎延烧至中原每一个角落,让不少自打大明建立后、久违地享受几天太平日子的百姓们,再度体会到战争之苦。

  不少百姓流离失所、家破人亡,大量耕田受到严重的破坏,中原的生产几乎停滞。

  在百姓眼里心中也是万分悲痛,而燕王登基之后,也意识到这一点,当即开始着手恢复民生,他不仅下令给受到战火牵连的百姓们免除赋税,就连未曾受到战火牵连的百姓们,也都或多或少受到减免赋税的优待。

  燕王一再力劝因为战火流离失所、背井离乡的百姓们重回家乡,重回耕田耕种,所必须的种子、农具等,一律由官府给付。

  而那些因为战争而逃亡的流民们回归故乡之后,有的地方官向他们追讨逃亡那些年所欠下的赋税,燕王知道后大发雷霆,斥责手下的大臣们道:

  “老百姓们都是因为战争而不得不离开家乡,你们反而要追讨他们的税务,让他们怎么活下去?!地方官不仅不得对逃难的老百姓治罪、或追讨赋税,更要对他们厚加抚恤、免除赋税,让他们能够早日回归农田生产之中。”

  燕王此举,在世人看来,可谓是颇为开明,这一举措促使大批流离失所的老百姓们重新回到农田之间,而且有些地方地广人稀、有些地方无田可耕,燕王还开始大规模进行百姓的迁徙,使得百姓与农地结合,大量荒地得以被开发,大明战后残破的农业生产迅速得以恢复。

  就拿高岗城来说,高岗城在前朝作为被夹在义军和元邦军之间的城市,经过多次易主,城中早已是破败不堪,十室九空,满目疮痍的模样,与马羽幼时那副繁荣的景象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
  而在燕王的迁民之举下,高岗城中的百姓们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多了起来,附近荒废许久的农田也都被种上粮食,在高岗山巅眺望而下,视野所及尽是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油油,欣欣向荣的模样,真是令人心喜。

  而燕王反思前朝灭亡的原因之时,亦深感元邦王朝之所以会被义军推翻,除了当时的天子不理朝政、醉心宗教,致使大权旁落他人之手外,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当时的地方官贪婪暴虐、敛财无道,全然不顾及百姓们的死活。

  因此自燕王当政,燕王便对治下的地方大小官员都分外的严格,严令地方官员无论是官职大小,都必须深入民间体察民情,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,若是民间发生了灾情,地方应当及时上报朝廷,并赈济灾民。

  燕王还规定了地方官员之中若有四肢不勤、五谷不分的酒囊饭袋,一律革除职务;若有地方官看到民间疾苦,而不如实上报朝廷的,则逮捕法办、依法问罪、而后永不录用。

  这般严苛的王命之下,地方官员自然是无人再敢如前朝末年那般肆无忌惮。

  如此一来,百姓们手上有了余钱余粮,生活也开始渐渐变得富足,乱世之时那般易子而食、卖儿鬻女的惨状再也看不到。

  家家户户也开始生儿育女,因为从前朝末年起便连年不止的战争,而导致中原锐减的人口,也在短短几年之间开始慢慢增长起来,马羽闲时在高岗城中街道漫步之时,都能时常听到街道两边的民居民宅之中,传来阵阵不绝于耳的婴孩啼哭声。

  于此同时,燕王还开始大力劝学,他先是严令皇太孙在位其间废除的学堂依旧开设,不许废弛;同时他为了标榜文治,下令麾下文臣广采天下书籍,不嫌繁琐地将之分类后而又合成一体,最终编成一本包罗万象的《文献大成》。

  经、史、子、集、百家、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、卜、僧、道、技艺等等繁多内容无不无不包含其中,见者无不拍案称奇。

  像这样政治、民生、文化、经济等等全方面都有着长足进步的现象,马羽可还真是头一回见,这种全新的气象可真是能够让人看到未来无尽的新希望!

  纵使是马羽心中对燕王有着不小的成见,可面对这般中原全面复苏的崭新面貌,还是不得不在心中承认,燕王确实是个难得一见的贤明之君。

  也正因此,马羽想要刺杀燕王,为甘瑞和艾杰夫复仇的心思也就慢慢淡了下来。

  中原难得出现明君,百姓们安居乐业、丰衣足食,整个国家国泰民安、蒸蒸日上,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太平盛世,若是因为马羽刺杀燕王,而导致整个国家再度遍地生乱、百姓们重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这可就完全违背了刺客联盟的宗旨,想必甘瑞、艾杰夫泉下有知,也绝不会让马羽这么做的。

  当然了,虽然刺杀燕王的心思淡了下来,但要想让马羽为燕王效命却也绝无可能。

  马羽始终对燕王杀害甘瑞、艾杰夫一事心有芥蒂,燕王分明有更好的方式去削减明皇、皇太孙手下的有生力量,譬如拉拢、收买,离间等方式让他们君臣失和,又或者通过平铺直述,向甘瑞、艾杰夫等人诉说己志,敞开胸襟去让他们为自己效命,都能够留下甘瑞和艾杰夫的性命。

  可他却偏偏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粗暴、最难以得人心的方式将甘瑞、艾杰夫杀害,手段还颇为邪异,并非正道,这种亦正亦邪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状态让马羽颇为不喜,与他相交,实在难以完全敞开心扉,时时刻刻会担忧他是否会将自己出卖,还是敬而远之更好些。

  这便是道不同、不相为谋吧。

  而中原百姓们开始走上新的生活,燕王治下再无乱事,在刀光剑影之中忙忙碌碌了大半辈子的马羽也难得地清闲下来,如今隐隐已是有几分退出江湖、归隐于山林之间的作态。

  平日里除了打熬自身、磨炼武技外,马羽要么便指导一下新加入刺客联盟弟兄们,要么与焦玉等三五知己于山巅饮酒作乐,要么就逗弄逗弄曼尧的女儿,日子真可谓是清闲而又快乐。

  除此之外,高岗山上也迎来了两件喜事,马羽和佃云、焦玉和梅少姬也正式在山上弟兄们的见证之下一同大婚,正式成为结发夫妻。

  相比起焦玉和梅少姬自相识后的并无多少波澜,马羽和佃云能够携手相伴,可真算是不容易,毕竟一开始马羽对佃云可并无这方面的非分之想,只是因为师父文刚将佃云托付于马羽手中,马羽不愿辜负师父的临终遗言,故而对佃云颇为照顾罢了。

 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佃云的善解人意、温婉善良,逐渐打动了马羽,走进了马羽因曼尧而受伤封闭的心,渐渐地才对她日久生情,二人完婚之后也是相敬如宾、羡煞旁人。

  平淡而又幸福的日子一天天过去,马羽本以为自己的这一生,就将会这般度过之时,没想到这一天,却见到了一位意外来客。